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教會我念佛的人-憶連志道老師


許多人知道我是法鼓山的弟子,但我身上另一個血脈,來自李炳南老居士的台中佛教蓮社。禪宗的法鼓,淨土宗的台中蓮社,對我都有莫大影響。我和太太認識,即是蓮社的因緣。蓮社讓我建立學佛的正知見,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法的喜悅。前幾日剛往生的連志道老師,就是第一個教會我念佛的人。

蓮社每年寒暑假,都會舉辦大專明倫講座。這個講座歴史悠久,從太老師(蓮社弟子對李炳南老居士的敬稱)開始,一直到現在他捨報快四十年了,依然弦歌不輟。

大二下學期,我完成一次非常有象徵意義的東海岸單車流浪。(聽過我演講的朋友,應有聽過這個故事)。流浪是在五月,七月的暑假,我就到了蓮社報到,參加為期兩個多禮拜的大專明倫講座。

講座的課程安排大概是這樣。白天是正式課程,由太老師的嫡傳弟子授課,研讀太老師訂下的六門基礎經典。內容橫跨淨土、唯識、天台等宗。晚上則有所謂<與佛有約>的念佛共修,是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密集念佛。

對淨土宗來說,念佛要念到什麼程度,才叫往生有份呢?有個境界叫「一心不亂」。這四個字寫來簡單,要做到卻極難。太老師曾說,挑戰看看用108顆的念珠來練習。看你這108聲阿彌陀佛之間,是否能全然都在佛號上。只要一有妄念,念珠倒轉,重新來過。

當時聽到這個道理,當然想要來挑戰看看。於是在第一次的與佛有約,我竭盡力氣把念頭掐住。用嚴格的另一雙眼,看著念佛的自己。後來隨著念佛越來越快,我發現「換氣」這件事會讓我破功!我希望連換氣的那瞬間都不要有!

這樣緊逼下來,結束時早就身心俱疲。確實也能在換氣的中間,感受全然專注的快感。但當時想,若要是沒有氣息,該有多好!

過幾天,連志道老師來上課,他上一門<淨土導言>,這是一場專題演講,介紹淨土法門的殊勝。

我永遠記得,那堂課我聽到內心震盪,多次在心中拍案叫絕。連老師說的很多體驗,都和我在東海岸騎車時所體會到的,完全相合!應該說,騎車時,我還是矇的,心中累積了大量的思考與困惑,甚至是,自己也不知道那個困惑到底是什麼。隱隱約約,有一個聲音在身體深處發酵醞釀,但我說不出那是個什麼。

結果,那晚的講堂上,連志道老師把我說不出來的,說出來了。那像是你身體裡面一個無可名狀又搔不到的癢,忽然之間被搔到了。又像是剛出生的小嬰兒,身體不舒服哎哎哭,他說不出那個苦,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苦,但終於被媽媽給找到了!

以前我認知的法喜,是淡淡的、輕輕的,很有氣質的那種。那一晚我才知道有一種法喜,叫做狂喜。我的心裡好像有一座大鐘,隨著老師的講演,不斷被撞擊,來回震盪共鳴。

我實在太激動了,以至於下課之後,我立刻走出講堂,在迴廊上等待老師。我想問他,這一心不亂,該怎麼才能做到?這「換氣的麻煩」,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

老師聽了我用的方法,用慈祥的微笑對我說:「念佛應該是很享受的事情,你把自己繃太緊了。專注沒有錯,但也要放鬆,用輕快自在的心情念下去,換氣也沒關係呀!」

這真顛覆我的想像,從前我認識的淨土宗,是緊的。今天有個老師卻教我要輕快自在!

學會這個方法,下一次的與佛有約,我就用上了。

之前我是在玩諜對諜,把自己的心當作嫌疑犯,死命盯著自己。深怕一個閃失,就動了妄念。而一動妄念,就會懊惱、挫敗。

現在,我依然專注,但就是把手輕輕放在念頭上,而不是掐著它。知道自己在念佛,看著自己念佛。

這個「看」,很有意思哦!我看自己念佛,這樣是分出了兩個我,「看著的」和「被看的」。後來我發現,這個看著的,後面也還可以有一個我,看著這個看著的我。哎呀好饒舌,簡單說,就是螳螂補蟬,黃雀在後。這螳螂也有念頭呢!還得有個黃雀,看著螳螂。這樣心裡就分出三個我了!你瞧瞧,我就把自己逼到這個程度,專注還得分三層。

跟連老師學會這個鬆的竅門之後,一開始,我的三個我依然開始運作,但現在我放鬆些了。具象來說,螳螂把手輕輕放在蟬的上面,黃雀也把手輕輕放在螳螂上面。(小樹這時候就會開心地說:動物疊羅漢!)

這樣念呀念,忽然一個瞬間,三個我,竟然全融合在一起了。沒有蟬,沒有螳螂,沒有黃雀。沒有誰再需要盯著誰,也沒誰需要被盯,他們渾然一體,不分你我,一起進入一種,哎,很難描述的狀態。

時間的感覺不見了,你好像進入一個黑洞當中,整個身心就只有佛號,完完全全只有佛號。身心內外一個宇宙,佛號彷彿從很遙遠的地方過來,不斷不斷來,咚咚咚不斷擊打,每次敲擊都是那麼有力量,彷彿霎那就可以永恆。

那天我出堂之後,發現時間變慢了,感官變得異常清晰,耳邊念佛聲不斷迴繞,不確定那到底是心裡發出的聲音,還是一種幻聽。

以前我認知的法喜,是淡淡的、輕輕的,很有氣質的那種。那一晚我才知道有一種法喜,叫做極至寧靜的狂喜。

你很安靜,但你也在流淚,安靜、開心地流淚。像失依失怙的孩子,再次投回母親的懷抱。像穿山千里的溪河,再次流歸了大海。

一直沒有機會告訴連老師,他短短的一場演講,一個方便問答,讓我從此知道如何念佛。也讓我知道,念佛法門不只是外表那樣的緊肅古板。只要鑿之有方,心裡頭真的能發出光來,滋潤一切的困頓與混濁。

我和連老師,自此沒再見過幾次面。但知道他一直帶著極大的願力,開創了弘明教育體系,成就無量學子。沒想到,再次為文,就是老師往生之時!

世界上竟也有這樣的老師,親炙的時間很少,但對人的內在竟有翻天覆地的影響。他像是一根火柴,為我擦燃了第一把火,烈火熊熊,夠我用上一輩子。我從此有了一把鑰匙,可以回去那個空寂世界,感受念佛的法喜與快樂!(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

願心堅固的連志道老師,此時應已在彌陀座下、七寶池上,暢快聽法了!

祝願老師早成佛果,再來為更多迷路遊子,燃起熊熊慧炬之火。

[後記]

學佛之人本來甚少談自己修行境界,往來古德皆重視厚積薄發。今日將自身念佛的歷程與心得寫出,不為炫耀,除感念連老師之恩澤,也盼拋磚引玉,讓有緣朋友能知道──學佛與念佛,絕不是一件呆板、教條、老氣、綑綁之事。只要真鑿出光來,那是源源不絕的無盡藏。

另,文中描述的內心定境,讀起來很美,但學佛,並非追求個人定境之卓絕。重在回到人倫日常之間,敦倫盡份、莊嚴國土、成熟眾生,此乃釋迦之教旨也!


1 則留言:

元亨利貞 提到...

謝謝憲宇學長的用心,
末學目前忝為蓮社明倫講座的海外推廣組,
已將您此文轉貼給曾經來蓮社參加過明倫講座的海外各地蓮友們,相信必能給他們很多的啟發,謝謝您!

末學 黃文松 合十 2021/07/08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