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知行合一:knowing is in our action





讀著翁開誠老師借我的<反映的實踐者>,書裡面有老師密密麻麻的畫記與隨筆,那是老師的思索與感通到的世界。

這本行動科學的重要著作,作者Schön,從耶魯哲學系畢業後,跑去巴黎學豎笛,後來又回哈佛拿到哲學博士學位,一個怪咖。老翁說,他在美國拿到博士準備回國時,在書店裡發現了這本書,一口氣把它讀完,非常興奮,這本書解答他許多問題,也促使他回國後,與幾個志趣相合的老師,走出輔大心理講究社會實踐與深具人文關懷的路線。

這一波風暴之中,輔大心理被認作一群不具同理心、沒有心理學專業,根本不配做為心理系的心理系。對於世間,我向來淡然,但仍經驗到自己處在某種哀傷,以及無法言說的失語之苦。如何表白?這裡課堂的開放性、以人為本,以及師生間善待,遠遠超過我過去的學習經驗。

撫讀老師之書,上頭寫著"知行合一",這是王陽明之語,也是Schön在行動研究的核心思想。那就繼續前進吧,只有在行動之中,一切證明,方能不證自明。

沒有留言:

教育 VS 諮商

作為在學校場域的輔導工作者,雙重身分、界線重疊是早能處之泰然的事。 然而,在面對學生時,介入的手法到底要放在什麼層次,卻一直是有趣且值得思索的事。最近剛好有兩個案例,讓我更深刻感受這個議題。 [ 之一 用IP的我,是否要更加涵容? ] 這學期督導一位碩士實習生,她正在學IP(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