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善分別,而無分別

這個社會,是非常評價的。你開門走出去,每一次經驗,都是被評價。你是什麼貨色,評價天天都在發生。有些人信念很強,可以自己走下去。但有些人很容易自我放逐,走上自卑的路,要爬起來不容易。怎麼去面對這些評價?其實追求外在光環的人,內在的脆弱也不是光環可以彌補的。

    -甯國興<諮商與心裡治療理論上課筆記>2015.10.20

發出去那封信前,我本來開心的寫信。
但後來要報告近況時,我整個人緊張了起來。

為了希望把營隊訊息帶給更多人。
收件人之中,有很多是許久沒聯絡,或不這麼熟悉的人。

他們會如何看待我「發這封信」這件事?
對於已經33歲還在念碩士的我來說,他們是怎麼想的?
會不會以為我不務正業,學佛學的太入迷了?

2012年我辭去公職,轉到法鼓山工作。
我媽媽氣到在家摔東西。
而大學畢業這十年,我的工作,一直是被爸媽「保密」的狀態。
過年家族聚會,他們要我三緘其口,不能跟親戚們報告自己的「正職」。

某些時候,我知道自己很努力在學習、在成長,不會比別人差,
某些時候,我卻很自卑,因為我選擇的領域,是一條不被多數價值理解,也不能讓爸媽風光開心的事。

但我已經不怨爸媽了。
在看過無數過受苦孩子的家庭之後,我知道──我已經比別人幸運太多。
也正因為他們對我的不認可,
反而激發出自己更強的意志力,更能勝任路上的孤獨。

另,說到底,也不是選了「非主流價值」的路走,就比較偉大。
這十年我也常常蹉跎、造業,貪嗔癡慢,也沒有少一些。
這也是我自己清楚的。

但這一股不服氣,還是使我決定展現了自己的「學習成就」。
那個不服氣的動機,幼稚且無聊。
當下我都是清楚的。

十年前,我第一份工作,在一間以觀光為特色的大學。
有一次,學校邀請一個餐飲連鎖業的執行長來演講,我銜命負責接待。
他是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在台灣展店上百家。
那天的演講很棒,我收穫很大,非常敬仰他的睿智與視野。

活動結束後,下雨了,我撐了傘,送他走到停車場。
快到他車子邊時,他忽然侷促起來,用很不自然的語氣跟我說:
「只是來演講嘛,所以我開代步車。」

我一下沒反應過來,不知道他跟我提車子做什麼?
執行長急急上車,開著車匆匆走了。
看著他車子駛離的背影,我這才恍然大悟,
他那天開的是TOYOTAWISH,並不是什麼高貴的車。
他跟我說那句話,是要告訴我──他有更好的車。

一個人撐著雨傘走回去時,我心中感慨良多。
這麼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也逃不掉評價的壓力。

是的,如今我也在評價的壓力下,做了一件如同這個執行長的蠢事。

這個社會是充滿評價的,人很難置身其外。
我們都不斷被評價,事實上,我們也不斷評價人。
我們自己也是助長、加強這個力道的幫兇之一。

聖嚴師父教我們:不給名字、不給形容、不給比較。
撤掉分別心,事物的本質才可能如實展現。
而人也才有可能感覺到--完整的被理解、完整的被愛。

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境界。
生而為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取捨、判斷、思量、比較。
這是人為了生存下去,必要的一種能力。

善分別,而無分別。
善住其心,而無住其心。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夠。


沒有留言: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