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善觀

今天回去跟教育替代役學弟分享服役經驗,第一次有學弟在結束後跑來跟我謝謝,說這是他從受訓以來聽到最棒的一場。

其實我今天幾乎脫稿演出,福至心靈,講了許多我當下想對他們說的。也是第一次講到自己起雞皮疙瘩,不知是否因為他們專注的神情,還是想起那些受苦的孩子。

說與聽之間是否有心靈交流,對一個講師來說,是非常能清楚感受到的。即使是三百多人場合,眼神觸碰如此短暫。

有趣的是,在幾次分享中,我發現狀況最好的聽眾,都是教官「嚴格管理」的梯次。譬如這一場,教官會四處巡走,登記睡著的人。反而教官人很好的梯次,下面一片萎靡。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其實非常確定,今天學弟們回應給我的眼神,絕不是高度管理下的裝腔作勢,你知道他們在思考、在感受。

我的推論是,人無可奈何的存有一種惰性,當上面無所要求時,大部分的人,並不會自覺、自主的,把專注的油門踩到底。可是只要給予些許壓力,一開始,人們雖是因外在要求而整頓自己,是一種低階心理動機,但是當油門開始催時,他們就能自己進入內控、自主的學習狀態中。

成長的本身其實就是快樂的。當一個人提起全副身心與世界肉博相貼,世界就會為你開一條路。有如水滴在石縫中找路走,本身當下,就是一種喜悅,一種類似馬斯洛說的存有之知(B-Cognition)之中。可是,人很奇怪,就是要有人逼一下、催一下,潛能才會發揮出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如是說。

徘徊在輔導工作和教育工作之間多年,我們看到人的無限性,也看到有限性。「結構」與「解構」的長處與流弊,也清清楚楚擺在眼前。做為一個「人」的工作者,如何在光譜中游移定位,善觀出現在你面前的每個人,給予良方,就是必備的本事了。




沒有留言: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