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歌聲去的地方



今晚聽到一首歌,身體有一些反應,像是-

找不到媽的孩子。
看不見盡頭的路。
失去風的蝴蝶。
忘記海浪的跳躍。

Kaco,孩子,身體從來沒有離開你。
請你翻開手掌,
請你嗅聞土地,
請你望向海的軸線。
那裡有微弱的聲音──他們會告訴你。

Kaco,請你記得,你是人,站立的人。
把你的身體挺直來。
把你的天空頂起來。
讓身體在穿梭裡成為風,
讓歌聲去他該去的地方。

沒有人可以帶你遠去,也沒有人可以帶你回家。
世界不會有答案。

如果你找到了,請你用歌聲來告訴我,告訴我。


祖靈將因你而榮耀,我們,站在家門之後。


PS.  Kaco是我的阿美族名字。
PS2.  這張照片是我們部落海邊的盪鞦韆,面向太平洋的喔,很棒吧!

[後記]


是在Biung(王宏恩)的歌聲中,寫下這篇短文。

從大學時代就開始聽王宏恩,他的前兩張專輯我每一首都會唱。但之後他離開母語創作,苦苦追著主流音樂,再也不是我認識的他。

今天我在網路上,聽到這首歌<不要擔心我>,是他前陣子參加<中國好聲音>所唱的歌。他的歌詞,完全寫出一個部落孩子,上台北打拼的徬徨與孤獨,明明很苦,還不想讓父母擔心。

一直聽到後半段的母語部分,我就無法抑止了。十年了,那個Biung,終於回家了,回到祖靈看著的路。

謝謝,我會把這首歌學起來,唱給迷路的孩子聽。

PS. 請大家聽歌時,不要看畫面。那些畫面會阻斷你,進入歌的本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qB3GX1ICpA

沒有留言:

教育 VS 諮商

作為在學校場域的輔導工作者,雙重身分、界線重疊是早能處之泰然的事。 然而,在面對學生時,介入的手法到底要放在什麼層次,卻一直是有趣且值得思索的事。最近剛好有兩個案例,讓我更深刻感受這個議題。 [ 之一 用IP的我,是否要更加涵容? ] 這學期督導一位碩士實習生,她正在學IP(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