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無事之忙

這是紫雲寺青年營期間的工作速記,待辦事項出現而又劃去,就像念頭一樣生滅。
承辦這幾場青年開講,花了一些時間投入在宣傳工作。寫文案、寫邀請信,一一請託朋友或一些平台、社團、版主,幫忙把訊息分享出去。

今天有好朋友問我,有需要衝人數嗎?只要可以影響幾個青年,一個、兩個,也就夠了。

這位好朋友和我有多年交情,因此我單刀直入告訴他:「老實說,青年開講最後能有多少人來,我一點也不在意。」

按照行為主義的觀點,「行為就是人類意圖的外顯」,我簡直自相矛盾。因為依據我的外顯行為,百分之百應該推論──黃憲宇擺明了就是要衝人數。

於是,我如何能自圓其說呢?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是《金剛經》裡,佛陀對在場比丘說的一段話。佛陀把解脫生死,比喻乘船渡海,到達彼岸的過程,而那艘船(筏),就是佛所說的「法」。但是,到達彼岸後呢,這艘船(佛法),就應該捨掉,無有眷戀。

這裡頭有一個很有趣的「方向的相反性」。在船還沒到達彼岸前,即使是到達前的0.0001秒,你都要讓自己一心一意地,緊抓著這艘船。但0.0001秒後,船一靠岸,就得立刻捨!不捨,就無法開悟,無法體驗到究竟的空性。

因此,那些自認「自在隨緣」的人,他們是「真自在」,還是「真懈怠、假自在」?在到達彼岸前,只要一有鬆懈,放掉那艘船,很抱歉,就沉入大海,繼續頭出頭沒。而那些口口聲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人,是真的「無眾生可度」,還是根本就沒把眾生認真放在心上?

曾有一位老師,告訴我一段話:
你如果帶孩子出去比賽,千萬不要在比賽前,跟孩子說什麼不要在乎輸贏、隨緣這種話。
因為,這種話是比賽結束,勝負已分之後才說的。
既然你決定要來比,那,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贏。
不然幹麻來比賽,參加比賽是來練習隨緣的嗎?
孩子都是在乎輸贏的,不要明明很在乎,還要騙自己不在乎。
既然要出來比賽,目標很清楚──贏。
比賽結果,孩子贏了驕傲了,或輸了不甘心了,那是後面才要處理的事。

第一次聽到這段話,我很震撼,也逼使我不斷檢視自己──是否真的不在乎?很多人喜歡用超然姿態來掩飾自己的懦弱。等到輸了之後,才用酸葡萄的口氣說:「哼,我才不在乎輸贏呢,我又沒盡全力,這次讓他們的啦。」

用了上面兩個例子,我想說的是:

表面上看來很"隨緣自在"的人,並不一定這麼"隨緣自在"。
表面上看來很"執著"的人,也不一定這麼"執著"。

而當今這個時代,"自在隨緣"這兩個字,實在太被濫用。
常常成為"怠惰、自大、不努力"的藉口與護身符。
而那些勤奮老實的耕耘者,反而常常被譏為"僵化、保守、執著"。

這樣的顛倒見,乘著西方個人主義之風,套用東方的元素(自在隨緣),處處所向披靡。
也讓一些本來踏實的青年,陷入混亂之中,不知何所適從。
當他有所堅持時,常常換來的是:同儕的無法理解和訕笑。

君不見,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啊!認真的人就輸了!

回到青年開講。

這系列講座的開辦,涓涓滴滴,用的是十方善款,蒙受十方的護念,我們當然有責任,把它的效能發揮淋漓盡致。如果我辦了,但沒有盡全力,那麼我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那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們,辜負了他們的相信、支持與善護。

所以,很抱歉,我"非常執著",但那是一種,"心中無終點線"的執著。
能跑到哪,我們就跑到哪,但一定努力跑!

而我心目中的「影響」,也不是膚淺的「量化數據」,用「參加人數」來論活動的成敗。事實上,前三場的青年開講,在「量化」和「質性」的回饋上,我們都能感受到觀眾的肯定。所以,其實根本沒有「量化」與「質性」之爭,一件事情,專心把它做到透,質和量,一定都有好成果。

「無事忙中老」,師父是真正的無事人啊,但他一生,卻是如此如此忙碌。真正的自在,來自──沒有自我,全心全意為眾生,那才是真正的「無事之忙」。

PS.我還離師父的境界很遠,這篇日記寫來慷慨激昂,但我必須誠實,大部分的時候,我的懦弱大於勇敢,我的怠惰大於精進。見笑了!

沒有留言: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