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緬懷老台大心理

因為修教程,我去修了一堂大一必修課-學習心理學。授課老師袁之琦老師,是台大心理自產的博士。

其實我一開始對這堂課沒什麼勁,畢竟學過認知心理學了,學習理論還算了解。而且輔大心理的特色,本來就不是認知行為取向,而是社會人文、實踐自省阿!系上有名的教授,大家記得的都是老夏、老翁、老丁等等,誰聽過袁老師?

走進課堂,本來我都打算打開筆電,自己幹活。沒想到這個袁老師,卻在短短時間內,改變了我對他的想法。

袁老師先問大家為何念大學?為何念心理學,還有究竟懂不懂心理學可以做什麼?他說:「你們不要每個人只想當心理師,研究心理學不要侷限自己,多方去涉獵。我後來學的是認知,但我大學一開始是對諮商臨床有興趣,畢業後去當宋維村的助理,他是自閉症的權威。我對測驗是熟的不得了,帶著五大量表全省走透透,看地址就會找路。」

接著他拋出幾個情境和倫理的議題,讓我們去思考回答。我覺得很酷的是,他對心理學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的深入,我們怎麼回答,他就能給我們一個心理學的詮釋脈絡,節錄幾則上課筆記:

˙心理學家是唯一對行為有定義的領域,他有定義,他才能繼續操作。你要知道行為主義是很厲害的,他們腦筋清楚的不得了。
˙你的哲學沒有根的時候,任何東西都沒辦法發展下去。
˙心理學,是under哲學之下。人的存在,優先於client center。在世存有,就有意義!
˙諮商你還要考慮文化,文化心理學西方和中國是不一樣的。中國人重視倫理、關係、群體,這和西方個人主義不同。Client  center就是個人主義的產物。
˙很好,你這個回答,已經有點Frankle了。
˙你是client center,你就是client center的信徒,就用這個方法去發展治療策略,不能東拉西扯。
˙學心理的人很容易去標籤人,把自己的位置拉高,彷彿我們看透了這個人間,這是不好的。
˙不要讓心理學成為資本主義的走狗。資本主義是工作至上,要個體適應社會的價值觀。這樣的心理健康觀點,是非常非常膚淺的。
˙你們要知道,天才和瘋子常常是一線之隔。
˙安於平凡和自甘平凡,一字之差,差很多。

袁老師講話非常非常快,我覺得他腦筋也轉得飛快。更讓我訝異的是,他雖是認知心理學家,但從哲學到心理學,乃至文化、發展、諮商、測驗,幾乎每個領域都觸類旁通。這讓我十分震驚,知道他心理學的基底打得非常好,他不只展現了心理學全貌,而且我發現,這些知識已經內化生命,不只是「客體的知識」而已。

下課後,我去請教他問題,順便表達我的佩服。

我:老師,我覺得你很厲害,幾乎哪個領域都懂。
師:開玩笑,我們以前都是一步一步跟著老師念書的。你看這一本,就我大學時讀的,吳英璋老師帶著我們念的,現在還管用(他秀出一本藍色書皮,非常舊的英文教科書。)
我:好可惜,我念書的時候,都沒有老師帶我們這樣讀書了。

是的,我念書的時候,系上各領域涇渭分明,我印象中,除了吳英璋老師的臨床心理學。幾乎沒有人為我們展現holistic的觀點(整體觀)。

我想起吳英璋老師專訪時提過:
現在的潮流主流好像是生理心理學,系所也漸漸朝這個方向前進,然而生理心理學可以是心理學裡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絕對不是全部,心理學探討的範疇相當廣闊,每一個領域都應該要平衡發展。心理學應該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人,實在不能太過功利取向。我是一個很念舊的人,很希望我們臺大心理系能繼續保持創系之初的理想,繼續保持各領域的平衡發展。以前系上的氣氛就像是個大家庭,大家整天都在一起做研究、討論。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時常看到劉英茂老師與楊國樞老師在為方法學的事情鬥嘴,現在想想還是覺得很有趣。


唉,要是台大心理是以前的樣子,該有多好。

沒有留言: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