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應無我──信行寺2012回顧影片製作後記





奉「地鐘三法師」之命,在三個禮拜前接下了一個任務──信行寺2012年的回顧影片。從來沒玩過影片製作軟體的我,本來就要推辭,S法師卻已經彎下身從抽屜拿出隨身硬碟,一派自然地說:「該有的照片我都放進去了,若不夠改天自己再來電腦裡的J槽挑。」語聲歇落,法師已瀟灑揚長而去矣!

好吧!既然師父說過:「急需人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我也只能硬著頭皮領下這份工作了。

第一次做影片,一開始抓不出工作該有的次序和方法。一下覺得應該要先有故事腳本,一下又覺得還是得先掌握現有的素材。然而現有照片數量非常龐大,資料夾點進去是茫茫大海,退出來已經兩眼昏花。於是定了定神,站穩腳步,採用了以下的次序和方法。這是我第一次做影片的心得,應該沒什麼參考價值,我將它以條列方式寫出來,希望作為下次工作的提醒。

1.      和法師再次確定挑照片的基本原則
2.      這些基本原則若有價值上的衝突,則優先順序為何?
3.      依照信行寺的活動分類方式建立資料夾,並依照上述原則與優先順序挑出照片,歸入資料夾中。
4.      檢查每個資料夾內照片的數量,看看比重是否平均
5.      建立一個「靜景與身影」資料夾,專門放入「與活動無關,但很有感覺」的照片。這個資料夾很有用,故事的開頭、鋪陳、過門、結尾,到最後都是靠它。
6.      確定說故事的主人翁、敘事的軸線(這個部分是最難,但也是最有趣的)
7.      依據故事軸線將照片依序排好
8.      加入音樂和字幕
9.      將影像、音樂、字幕這三者的「同步性」調整到位

在調整到位部分,有幾個方法是在製作過程中,我領悟的心得:
1.      圖片和字幕應該是相輔相成(1+1>2),而不是做一樣的事(1=1)。也就是說,圖片已經說出來的事,不需要再用文字說一次。說出來的文字,應該要「能使照片更有厚度、說出照片未說之事。」
2.      過門和留白是非常重要的。想讓觀眾靜下來看久一點的地方,時間可微調長一些。字幕或下一張照片要在什麼時間點進來,快一點或慢一點,效果可能就差很多。

影片草稿完成後,我請S法師先看過,幫我做最後的刪修。在刪修過程中,法師教給我一些很重要的觀念,節錄如下:

˙法師刪了我一些「我覺得很好的照片」。我問:「為什麼?
 法師:「不要問為什麼,『為什麼』就是煩惱法。

˙本來我在影片的尾聲,放入信行寺六位法師的照片,想帶領信眾們在歲末之際感恩法師。S法師二話不說,把這一個段落全數刪除,他說:
我們法師盡量都不上相。為什麼?因為要練習無我。有沒有我,不重要。僧團,是沒有個人的,就是一個清淨的團體,護持清淨的佛法。」

法師的「刪修標準」讓我意外,也是我在和他討論之前始料未及的。前述我所分享的步驟,只是世間法。法師卻同時運用了出世間的方法,在看待這支影片。

反省自己,在這支影片上戮力甚多,確實就存在了「想被肯定」的「期待」。在世間法上,為了目標而辛勤耕耘,本無大過。然,對佛法而言,成就、肯定與「自我」實現,卻都是一種益加鞏固自我的過程。願力之中的「我願」,也要極為小心,一不小心,「我」繁茂過盛,「願」也就變成了執著。

謝謝法師,讓我學習到「應無我」的智慧。噢!也因為如此,我也只好用「S法師」來讓這位法師隱姓埋名了!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Very good sharing! Thank you!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