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螞蟻

週一到周六,天天工作超過12小時。
禮拜天是唯一能好好休息的時候。
早上有黃春明的演講,本來想去,但心裡面仍為<出鞘>這事想啊想。
最後選擇一個人跑到屏教大去,在大樹下睡覺。

有螞蟻咬我。
哈,這就是真實世界。
躺到螞蟻的領域,你就得挨這麼幾口。

其實真實世界就在孩子睜開眼觸手可及之處。
若他們要生存,就要學會生存法則,保護自己,捍衛領域。
老師們,當然也是生態圈的一員,我們也要求生存,我們也在這個真實世界。
只是我們被賦予"教他們如何求生存"的任務。

小跳用了"先行者"來詮釋這個概念。
(我喜歡用"引路人"這個詞,意義接近)
但很有可能發生兩件事,讓這件事情出現困難:
一、老師不夠格當引路人。
  有很多面向,人格上的,態度上的,方法上的,經驗上的。
  若孩子展現對真實世界的態度,方法,經驗,都比老師還高竿。
  其實就不需要老師的指引。

二、孩子和老師不在同一個世界,或說,他們根本不想去同一個世界。
  我們的大學生,大多還是來自中產階級以上。
  他的成長背景,價值取向,以及想去的地方。
  老實說,和這些在泥巴中長大的小孩,有太大的差別。

這個事件,其實這兩種情形都發生了。
我很慚愧,沒能力教會我的大學生。
但這也是我無力的地方,
就如給維倫老師的信,我不會教"看見"這件事。

因為這是真實世界才能教的事情。
每個個體都在真實世界裡,得到屬於自己的見地。
你可能會說,我也是課輔老師真實世界裡的一個成員。
是阿,沒錯,所以我還是持續在路上。

這是螞蟻給我的啟示。
感謝螞蟻。

沒有留言:

教育 VS 諮商

作為在學校場域的輔導工作者,雙重身分、界線重疊是早能處之泰然的事。 然而,在面對學生時,介入的手法到底要放在什麼層次,卻一直是有趣且值得思索的事。最近剛好有兩個案例,讓我更深刻感受這個議題。 [ 之一 用IP的我,是否要更加涵容? ] 這學期督導一位碩士實習生,她正在學IP(人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