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勿把道場當餐館




        
  許多人來到道場後,感受到道場的溫暖與關懷,而願意參與進來,這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這幾年我也看到一些現象,一些人把道場的「種種照顧」當作理所當然,而反而不珍惜,甚至是濫用了它。

        舉例來說,不當義工,卻總是在吃飯的時候出現,吃完飯就走。這種似乎「把道場當餐館」的現象,法師們看在眼裡,其實是不忍苛責大家,但作為一個佛教徒,卻不能不好好來想想這件事。

        道場的資源,都是十方捐獻的,那個心意,是為了鼓勵大家來修行、成就菩薩道。試想,若你是捐款者,當你知道你出錢供養的人,是一群只來道場吃飯,但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也不精進修行的人,你會有何感想呢?你還願意捐款嗎?換位思考,很快就能知道自己的一切行為是否如法。

        而其實,重點並非我們吃了道場多少東西,對僧團來說,本來就沒有「佔有」的想法,十方來的、十方去。重點其實是──我們似乎佔到了便宜,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其實是在減損個人的福報。佛經上曾有一故事,描述有五百位僧侶來到一個王國,他們本來也貪圖供養,打算假裝修行,來享受國王豐盛的招待。但有一位已證果的阿羅漢,用一句偈,點醒了他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這五百位僧侶聽聞此理,幡然醒悟,於是精進修行,經過九十天之後,五百位都證到了阿羅漢果。

        出家法師,即使不積極辦道,但若嚴持戒律,也還不愧對這份供養。但我們在家人,不持戒也不辦道,這份虧欠,是比法師大多了。當然我也知道,現在很多道場為了接引青年,提供了各種方便,希望青年不要把修行看得這麼嚴肅,或是垂死老人才做的事。然而,對我這種「死硬派」來說,其實不怎麼贊成如此作法──因為,用行為主義招收到的人,就很難有人本主義的高度。東初師公因為用養蜂式教育,才能教出聖嚴師父這樣吃苦耐勞的弟子。

        話題扯遠了,是想提醒看到這篇的朋友,愛惜自己的福報,也慎重地看待道場的一切供養,莫把法師給我們的方便與寬厚,當作了理所當然。這裡也分享自己的準則兩條:

一、能不用道場資源,就盡量不用
即便是去當義工,也是如此。當義工,不能有一種想法:「對方有責任要把我的生活種種打點好,因為我是去服務的。」所有的民間慈善組織,經費幾乎都是募來的,主要要把錢花在服務對象上的,而不是義工們。且,在志願服務界混久的人就知道,很多「自以為是」的義工,對現場來說不但沒幫上忙,反而造成災難。機構可能要花更多時間氣力,去關懷招呼、小心翼翼安撫,乃至善後義工製造出的種種麻煩。從這個角度看,機構沒收義工費用就不錯了,我們何能期待他們為我們料理一切?

二、用十方資源,就要為十方做事
        這個道理很好懂,用誰的資源,就為誰做事,所以只要在道場吃飯,我當天一定要做到事。不管勞心勞身,總是盡了點力。相同的道理,用爸媽的資源,就為爸媽做事。用國家的資源,就為國家做事。用天地的資源,就為天地做事。現在很多人,抱怨國家、社會、爸媽給的太少,卻從來沒想過,自己白白取用人家的資源,但自已又何曾為對方做過些什麼?其實人活於世,若能對這問題有所思維,很快就會發現,自己身上擁有的,大部分都是人家給的。我現在不想太快上到什麼要謝天、要感恩的位置。不談感恩,單單就能量交換的對等性而言,我取用人的東西,就回報一份給人家,這樣是兩不相欠,彼此都乾淨清爽。
       
  齋堂裏頭,常常會懸掛一個「食存五觀」的偈子,常常我在吃飯時,就把這五句話想過一次。這種偈子,都不是教條,如果你覺得它還是教條,大概就是還沒準備好,要跟自己的生命坦誠相見。

放在文末,與大家共勉:

食存五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為成道業,方受此食。
後記:
寫完這篇後,預期會引起一些回應。因此我想再多說一些。

我常常也冒出想去道場蹭飯吃的念頭,這是真的,熟知我的人就知道,我是節省到有點慳吝的人,道場既有乾淨健康的素食,又能省錢,對我來說實在太好!但就因我深深知道自己有如此貪念,所以格外提醒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篇文章,我無意上到道德魔人的高度來指責誰,就盼望我們能在每一次起心動念,多一點覺察、多一點策勵。感謝大家!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感恩您的提醒!
珍惜自己的福報,也守護十方的善念。
阿彌陀佛!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