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行動中的回觀




下半年的法鼓青年開講,我有意識地開始培育接棒人。小珊和大怡是和我工作比較久的兩位夥伴,就邀請他們兩個,試著承擔各一場的主辦人。11月土匪的講座,主辦人是小珊,結束後我們有了一些回望的對話,在徵求小珊的同意後,放到這裡跟大家分享。

用行動研究的話來說,這是行動中的反映回觀(Reflection in action)。
用佛法的話來說,這叫做覺照,從奉獻的過程中,不斷看著自己心念的變化。
就因為有這樣的覺照,菩薩道才有了「從利他而自利」的可能。

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何處?
眾生,不在心外。
眾生,就是我心中的眾生。

[憲宇給小珊]
小珊,我們找個時間討論一下,關於籌辦這一次後,你自己的發現和想法。
透過這種回觀,可以幫助自己從行動中成長。
你先用你自己可以的方式,寫一點東西出來。格式字數完全不拘。
你自己在這次投入其中,你自己看著自己,也看著活動在發展,你看到些什麼?
這不是交作業給我,是要你自己寫起來,讓自己回身反看,行動中的自己,經驗了什麼,發生了什麼?
這是一種比較能夠成長的模式,比檢討報告好,也是現在我在輔大學的方法。
等妳寫出來,我們再一起討論。

[小珊的回觀]
接下這個任務是歡喜的,要執行時是抗拒的,知道要寫信昭告天下,但拖了很久很久。我在抗拒什麼?

憲宇一直做得很好,我害怕被比較、害怕做不好、害怕出差錯!壓力是有的。

信眾大會前一晚到紫雲寺掛單的路上,和靜芳分享我的心情,「我明明就是承辦人,卻做得這麼少。」「對啊,你做了什麼?」雖然是玩笑話,但我真心覺得我做的很少。 信眾大會當天是忐忑不安的,「要看到憲宇了!怎麼辦,我要怎麼面對憲宇?」可是憲宇是慈悲的,看到我,沒有談這件事(也許沒空檔談),只是笑了笑。

而這一切就在第一天晚上得到了令人寬慰的解答,一竹的提問和憲宇的回答,其實一切都是回到自己,而我也知道,只是那個「我」把一切的擔心都放大了,放大到讓自己裹足不前。

活動結束了,一切都很平順,其實大家都累積了一些經驗,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扮演好角色,而我需要的只是多一些練習,第一次上台緊張,難免的嗎~ 不喜歡被比較是小時的經驗,可是現在我有時也會想,是別人拿我們來比較,還是我自己拿二姐跟我來比較?但我要說我有進步囉,我開始(好一段時間了)懂得欣賞二姐的好,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學習喜歡自己的好和不好。害怕連繫這件事,是在安心站的經驗。進文化處要打第一通電話時,覺得我的聲音聽起來怎麼特別清楚,恨不得辦公室只剩我一人!法師說:「人生苦短,不要拿記憶修理自己。」知易行難,但至少我知道,也開始觀察自己的心。唉,定課還是要好好做啊

[憲宇的回應]
謝謝小珊真誠的分享。

在辦事過程中,有機會去清楚,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
我想這就是在法鼓山辦事,與一般在外面工作,最不一樣,也是最幸福的地方。

我們常說,團體或事情的成敗,關鍵在於人。
確實是這樣,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人並不是理性的,
無法用客觀一致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他人。

也時候人不見得真的壞,而是我們自己成長中的傷。
就如小珊害怕被比較等等
有些人可能因為這樣的傷,而無法去成全別人,
就開始抵抗團隊中他人的成長。
這就造成團體中莫名的--各自為政、暗自較勁等等。

每個人成長過程都有傷,從佛法來說,這很正常。
這個世間本來就不完美,我們也不完美,
我們只能不斷學習與,不完美共處。

我想告訴小珊的是,
我因為已經工作多年,所以太老練了,
這種工作的熟練度,暫時您們可能無法追上。
但不用和我比較,因為這種比較是無意義的。
立足點本來就不平等。(我比你們多活了好幾年啊!)
就像我如果想和法師比,那真是自不量力了。
我上禮拜去交大,跟他們學生分享一段話:
一個人的資質、出身和際遇,都是有限的。
但意志、願力和心量,卻可以是無限的。
也跟小珊和大怡共勉囉!
期待你們的心量超越我,超越法師,超越師父。
(那你就....波棒啦!)


沒有留言: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