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廚房裡的母語課

書院有一對姊妹,是來自台東泰源的邦查孩子。今晚晚餐後,我們一起善後,一邊在廚房洗碗,一邊不知怎麼就開始複習起阿美族語。

「福定!」「魚!」
「瓦住!」「我知道,是狗!」
「哪唉齁幾樹後?」
「這句太難了?是什麼你好的嗎?」
我這冒牌的阿美族開始遭遇瓶頸。

「對,正確答案是....你現在很好嗎?」
說話的是妹妹,他的名字叫"哈娜崓",意思是花的果實
聽到這個標準答案我笑了出來,他們連國語翻譯都--超"原"的。

「你們知道"子 ㄍㄧㄨˋ"是什麼嗎?」
「有喔,我奶奶以前有帶我們去海邊採。」
(這是一種長在海邊礁岩上的貝類)

胡亂複習一番之後,那個叫巴奈的姊姊,若有所思地說:
「好久沒有說母語了喔,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我問他為什麼奇怪?
「來到屏東之後就很少講了,現在又想起來,有點陌生,又很懷念。」

他們的母親因為無法好好照顧他們,所以他們只好離開家,寄住在院長家裡。第一次看到他們時,我覺得他們像是被拔了根的小樹,移植到一個遙遠的地方。

即使鄉愁如此遙遠,他們推開廚房門口時,仍然用了最標準的阿美族爽朗,對我大叫:
「憲宇老師,阿賴!」
「說錯了喔,是噶柱老師。阿賴!」

阿賴,謝謝。
謝謝我的邦查女孩們,讓我也想起那段已然遙遠的時光。

(阿美族自稱為"邦查",Pangcah,意思為"人")

沒有留言:

烏來的隱士-老林

  昨天開始,我一堆台大保育社的朋友,在臉書上為一個長者的離世而哀悼。雖然我從未有機緣見過他,但早在大學時期,這個人的名字就不斷在這群朋友口中出現。 他叫老林,一個獨居在烏來山區的老人。蓄鬍、長髮、衣衫襤褸,住在簡單的工寮裡,與狗相伴而生。如果你在山裡遇到他,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流浪...